|
|
| |
| |
 |
I型胶原对III型胶原基因在切口疝病人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
司忠义1,KlosterhalfenB2,KlingeU2,SchumpelickV2 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辽宁 锦州 121000;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常见长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0%至20%。然而以前的研究通常集中在外科技术,局部解剖,疝的大小。而最近研究表明腹部动脉瘤与胶原蛋白缺陷有高度协同关系,同时也表明胶原蛋白代谢紊乱。进一步研究证实在已知的胶原蛋白代谢紊乱的疾病中合并高的疝发生率[1~3]。一些研究证明在蛋白质水平I型胶原蛋白对III型胶原蛋白的比率有特征性的改变[4,5]。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胶原蛋白以及I型胶原蛋白对III型的比率发挥一个重要调节纤维化过程和最终确定纤维束直径和结构的作用。从病理生理的观点来看I型胶原蛋白主要决定纤维的机械稳定性,III型胶原蛋白行成纤细纤维,同时也被看作不成熟的愈合早期过程[6,7]。 我们研究小组曾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发现,在腹股沟斜疝和切口疝病人中I型胶原蛋白对III型的比率下降,这主要由于III型胶原蛋白增加所致[4,8]。虽然胶原蛋白平衡紊乱不仅在病人的皮肤,筋膜,也在腹膜组织,但是由于局部机械张力作用影响也不能排除。因此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在失衡的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胶原蛋白的切口疝中,复发性切口疝组织中,以及在正常的癍痕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是否也同时存在着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的基因比率比率失衡。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对象 从1999年1月至1999年7月在HospitalofTechnologyUniversityAachen,Germany医学院外科住院治疗并征得本人同意的40位病人进入研究组。皮肤组织分别来自没有皮肤手术癍痕健康对照组病人(n=10,男性7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61岁),正常瘢痕但无疝症象病人(n=10,男性6名,女性4名,平均年龄58岁),切口疝病人(n=7,男性6名,女性1名,平均年龄63岁),复发性切口疝病人(n=5,男性2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65岁)。所有的病人未接受过激素治疗和患有结缔组织疾病。 1.2 方法 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按照Arakawa[9]和Friedman[10]所描述的方法进行。 1.2.1 RNA的提取 成纤维细胞的总RNA是用硫氰胍乙腚酸-苯芬-氯仿进行提取。试剂购自Promega公司(Promega,Mannheim,Germany)。纯化的RNA含量用GeneQuantII(PharmaciaBiotech,Cambridge,England)在260/280OD值确定并用1%琼脂电泳确定纯化的RNA的完整性。122 cDNA的合成和PCR总量共计50μl,其中5μgRNA,1U/μgDNase,100mmol/lMgCl2和40U/μlRNase(Promega,Mannheim,Geramny)在37℃孵化30min。然后RNA用异戊基乙醛,苯芬和氯仿萃取。1μgRNA按反转录试剂盒(Promega,Mannheim,Germany)的说明书进性反转录。寡核苷酸引物序列设计按照文献发表的I和III型胶原蛋白,β-Actin序列(表1[11])。
单个反应体积为50μl,包括15mmol/lMgCl2,1x嗜热DNA聚合酶反应缓冲液,02mmol/l脱氧单寡核苷酸,125UTaqDNA聚合酶(Promega,Mannheim,Germany),和特异的5′端和3′引物。首先应用的cDNA与保守基因β-Actin确定最佳浓度。确定cDNA量产生PCR电泳带与保守基因β-Actin产生PCR电泳带密度一致。每组所有标本经历最初选择性的35个循环。相同量的cDNA产生相同的PCR电泳带密度,证实可重复应用[12,13]。最佳引物浓度被确定1μMI和III型胶原基因和01μmol/lβ-Actin。PCR过程是在PCR反应仪(Perking-ElmerDNAThermalCycle,PerkingElmerCorporation,Ueberlingen,Germany)中完成的。其过程为最初在95°C变性2min然后行PCR循环在95°C变性1min,对I型胶原引物在51°C退火1min,对III型胶原引物在44°C退火1min,然后在72°C延伸2min。I型胶原蛋白需要35个循环,III型胶原则需要40个循环。最后所有的产物在72℃延伸2min。1%琼脂电泳分析所有的PCR产物。用GelDocument2000(Biorad,USA)扫描记录所有电泳带,然后用BioRad'Muti-Analysis(Biorad,USA)系统半定量方法确定各产物的量。 1.2.3 核苷酸探针制备 应用如下人类胶原mRNA的核苷酸探针[14~15]。 I型胶原蛋白基因 (正义序列)5'AACCTCAAGAAGGCCCTGCT3' (反义序列)5'AGCAGGGCCTTCTTGAGGTT3' III型胶原蛋白基因 (正义序列)5'AGAAACTGCAGAGACCTGAA3' (反义序列)5'TTCAGGTCTCTGCAGTTTCT3' GAPDH(glyceraldehyde-phosphate-dehydrogenase) (正义序列)5'ATGACATCAAGAAGGTGGTGAA3' (反义序列)5'TTCACCACCTTCTTGATGTCAT3'上述探针用digoxigenin-11-ddUTP标记并按照地高辛核苷酸3'端标记试剂盒(Boehringer,Mannheim,Germany),然后用mockhybridization确定理想地高辛标记的核苷酸浓度。 1.2.4 NorthernBlotting和杂交 所有标本各10μgRNA加入变性液50%(formamide,2molformaldehyde和1xMOPS),在65℃加热变性10min,然后放置冰上5min。所有RNA标本立即在1%的甲醛琼脂凝胶电泳,然后转移到尼龙膜上(Boehringer,Mannheim,Germany,17)。在120℃30minRNA交连在该膜上。I型胶原核苷酸探针,III型胶原核苷酸探针和GAPDH核苷酸探针在99℃加热变性10min,放置冰上冷却,再把热变性地高辛标记的核苷酸探加入事先予热杂交液中(I型胶原核苷酸探针在52℃,III型胶原核苷酸探针在48℃,GAPDH41℃与尼龙膜过夜杂交。 1.2.5 地高辛标记的mRNA检测 杂交后,用2xSSC,01%SDS液在室温冲洗两次,每次10min,然后用杂交温度下01xSSC,01%SDS液轻柔晃动冲洗两次,每次20min。杂交膜在冲洗缓冲液(Boehringer,Mannheim,Germany)中平衡,然后在封闭阻断缓冲液(Boehringer,Mannheim,Germany)中室温下封闭60min。用封闭阻断缓冲液1:10000稀释抗地高辛碱性磷酸酶并用之封闭杂交膜60min。此后用冲洗缓冲液冲洗两次,再把杂交膜放置的在检测缓冲液(1:100稀释CDP-StarBoehringer,Mannheim,Germany)中5min。最后对X胶片进行暴光,然后用BioRad'Muti-Analysis(Biorad,USA)对其密度进行测定。所有的结果都与GAPDH密度进行标化。 1.2.6 统计分析 统计分系应用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40(SPSS40)软件进行分系。用单变量方差分系来确定组间差别。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来表达。 2 结 果 1%琼脂电泳检查所有RNA标本的完整性。完整的核糖体RNA的28S对18S比率在溴化乙锭染色下大致应为2:1。我们的结果表明在RNA提取过程中没有RNA降解(图1)。图像密度扫描仪用于确定保守基因(β-Actin在35个循环和40个循环是否是相同地表达。(β-Actin表达如图2所示。在35个循环和40个循环中电泳带变异应小于10%。 2.1.I和III型胶原mRNA在RT-PCR中的表达 I型胶原基因和III型胶原基因(图3)在切口疝病人的成纤维细胞中经与(β-Actin的mRNA基因标化后测得相对各基因含量。I型胶原基因在健康对照组中的成纤维细胞中的量为043±001,在成熟癍痕组的成纤维细胞中的量为0.54±0.02,在切口疝病人组中成纤维细胞中的量为0.90±0.04,在复发性切口疝病人成纤维细胞中的量为1.19±0.04。总体来说,III型胶原基因表达是升高的,在健康对照成纤维细胞组中量为172±0.03,在成熟癍痕组的成纤维细胞中的量为2.29±0.04,在切口疝病人组中的成纤维细胞组中量为4.13±0.04,在复发性切口疝病人成纤维细胞中的量为6.02±0.03。在这个研究中I型胶原基因对III型胶原基因的比率也被测定,在健康对照成纤维细胞组为0.25±0.08,在成熟癍痕成纤维细胞组的比率为0.25±0.01,在切口疝病人组中的成纤维细胞组中比率为0.22±0.08,在复发性切口疝病人组的成纤维细胞中的比率为0.20±0.07。在所有病人组中,复发性切口疝病人组与对照组的比率下降最为明显(P<0.01),与成熟癍痕组为显著(P<0.01),甚至对切口疝病人组(P<0.01)。对照组和成熟癍痕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22 NorthernBlotting分析I型胶原,III型胶原和GAPDHmRNA的NorthernBlotting结果如图4所示。I型胶原mRNA(58kb)和III型胶原mRNA(54kb)含量经与保守基因GAPDHmRNA(19kb)标化测定。然后I型胶原mRNA含量对III型胶原mRNA含量的比率被计算出。标化后的相对的I型胶原mRNA在健康对照成纤维细胞组含量为0.51±0.03,在成熟癍痕组的成纤维细胞中的量为0.55±0.02,在切口疝病人组成纤维细胞的量为0.79±0.03,在复发性切口疝病人成纤维细胞中的量为20±0.03。相应地标化后的III型胶原mRNA在健康对照成纤维细胞组含量为1.03±0.03,在成熟癍痕组成纤维细胞中mRNA的量为1.11±0.02,在切口疝病人组成纤维细胞mRNA的量为1.80±0.03,在复发性切口疝病人成纤维细胞中mRNA的量为5.61±0.03。I型胶原mRNA对III型胶原mRNA比率被计算出来。对照组为0.51±0.01,成熟癍痕组0.50±0.01,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反,在切口疝病人组0.44±0.01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组0.36±0.02是明显下降的(P<0.01)。 3 讨 论 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初发和复发疝的皮肤和筋膜组织中III型胶原蛋白较I型胶原蛋白增加[4,8]。这个结果提示聚集增加的胶原蛋白可能是由于系统性代谢紊乱的结果。虽然多种因素参与疝的形成,但是生物学因素,尤其细胞外基质被认为也参与这个过程的形成。作为细胞外基质主要成份的胶原蛋白绝大部分由I和III型胶原蛋白构成[5],I型胶原蛋白具有高韧性,而III型胶原蛋白具有柔韧性。III型胶原纤维比I型胶原纤维纤细,广泛分布于具有一定程度柔韧性和弹性的组织。在愈合早期III型胶原纤维发挥关键作用,但是III型胶原纤维并不明显决定伤口愈合张力,因而在愈合早期癍痕组织富有弹性。已证实在幼稚肉芽和癍痕极其富含III型胶原,而I型胶原含量非常少,相应的I型胶原对III型胶比率是下降的。然而几天后最初占优式III型胶原逐渐消失,相反I型胶原占优势,组织强度随之而增加[7]。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共同存在一个纤维中,它们的比率在调节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决定纤维直径和纤维束的结构。 一般而言,在组织愈合过程中结缔组织蛋白质合成是减少的。在组织重构和成熟过程中胶原纤维在规模上是增加,反映了在胶原比率的改变和I型胶原,III型胶原聚合过程的改变。在该过程中原有的组织的机械强度逐渐恢复。在正常皮肤中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胶原蛋白大约为4:1[6]。研究表明,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数量在股沟斜疝比正常对照明显增加[5],同时也是第一次揭示了I型胶原mRNA对III型胶原mRNA的比率在切口疝较在正常皮肤和成熟的癍痕中明显下降。这上升的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在切口疝病人的增加的III型胶原蛋白积聚是相一致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α1(III)型前胶原基因的转录可能增强在切口疝病人III型胶原产量。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差别在复发切口疝病人是更加显著。这些发现提示已观察到的胶原积累是由于系统性胶原代谢性紊乱所至。另外,在腹股沟斜疝病人纤维细胞比正常皮肤纤维细胞中也存在α1(III)型胶原增加[5]。这个研究第一次揭示了在切口疝病人比成熟癍痕和正常健康皮肤的纤维细胞中I型胶原对III型胶原mMRNA比率明显下降。升高的III型胶原对I型胶原与这个升高的III型胶原对I型胶原mRNA在切口疝病人是一致的[8]。一些其他疾病,包括肝纤维化,癍痕疙瘩,扩张性心肌病特征是组织纤维化和过多胶原沉积[4]。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增加被推测为既是基因转录的增加又可能mRNA翻译的增加,或者胶原降解的减少。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癍痕疙瘩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存在胶原增加而并非降解减少[10]。以前的研究表明在切口疝病人组织中III型胶原含量增加[8],而现在的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研究具有III型胶原对I型胶原mRNA比率增加,表明是刺激转录的结果。因此III胶原合成增多。故在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确定胶原mRNA的量可以确定原始基因紊乱并反驳由于在疝组织机械张力的直接造成的疝发生的结果。这个研究提示mRNA稳定性的调节和基因转录调节是重要的调节胶原净含量机制。大多发表的文章在体内的实验已清楚地表明组织中胶原mRNA和相应的胶原含量积累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关系[7]。这与我们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表明改变I型胶原对III型胶原的比率也可被看作III型胶原对I型胶原mRNA比率相对增加。因为我们的研究既没有揭示基因的拷贝数目改变又没有检测局部基因缺陷,因而进一步深入阐明复杂化的创伤愈合过程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从我们的数据来看,在切口疝病人成纤维细胞转录前机制功能上调节胶原合成。 另外,其他危险因素,如感染,年龄,性别,切口的类型,或者技术上的缺陷,但我们的数据强烈地提示有着改变的物理特性的,含量增加III型胶原的个体可能倾向于切口疝的发生,尤其复发性切口疝发生。相应地,胶原代谢紊乱作为切口疝发生的基本原因将可以解释临床的疑惑,不同的缝合方法导致不同的临床结果。这有助于理解高复发率在重复缝合腹部切口作为这最初的技术缺陷。将来在癍痕疝病人组织中胶原基因表达和调节调查研究可以确定人群的风险性。因为切口疝是腹部手术最常见的长期的并发症高达20%,所以任何一个预防治疗战略将考虑到社会和经济适应性,效益性。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