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c指数二A药联合用时的MIC/A药单独用时的MIC+B药联合用时的MIC/B药单独用时的MIC=nC^+HCB<br>注:FIC指数≤0.5,为协同作用;nC指数≥0.5一1为相加作用;FIC指数〕1一2为无关作用;FIC指数>2.0为拮抗作用。
1.2.5对比试验
由上述试验得出FIC值以后,判断联合用药为协同作用,笔者根据临床上恩诺沙星的常用浓度为2.5%,选择0.5%的硫酸粘菌素与之配伍配制成复方恩诺沙星注射液,并与2.5%恩诺沙星注射液进行对比抑菌试验,方法与一般药敏试验方法相同,结果见表3。
2结果与分析
2.1单一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1.1恩诺沙星和硫酸粘菌素对4种受试菌株的MIC结果见表l。
2.1.2结果分析
由上述一般药敏试验结果可知:恩诺沙星在稀释10000)倍的相同条件下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抑菌效果一般,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较弱。硫酸粘菌素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略强于恩诺沙星,但硫酸粘菌素要在稀释100倍的条件下,对金黄葡萄球菌才有抑制作用,其MIC值远高于恩诺沙星,表明金黄葡萄球菌对硫酸粘菌素的敏感性极弱。
2.2联合药敏试验
2.2.1联合用药结果
恩诺沙星与硫酸粘菌素联合抗菌试验结果见表2。
2.2.2联合用药结果分析
由上述恩诺沙星与硫酸粘菌素联用试验表明,联合后药物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巴氏杆菌呈现出协同作用,对金黄葡萄球菌呈现出相加作用,总体协同作用明显,此结果显示出2药联用能够提高恩诺沙星或硫酸粘菌素的抗菌效能。
2.3对比试验
2.3.1对比试验结果见表3
2.3.2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复方恩诺沙星注射液与2.5%恩诺沙星注射液相比较,同样稀释10 000倍后,比较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复方恩诺沙星明显强于单方恩诺沙星,对2种菌的抑制能力分别增强64倍和16倍;复方恩诺沙星对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也增强4倍;但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仅呈现相加作用。
3结论与讨论
3 .1恩诺沙星与硫酸粘菌素的药敏试验
恩诺沙星对4种受试菌的MIC值显示,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一般,其MIC值均在1.5一0.7μg//mL之间,表明恩诺沙星的抗菌谱广,能作为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但其抑菌强度偏低。
硫酸粘菌素对4种受试菌的MIC值显示,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的MIC值均在0.375林岁mL,抑菌效果略高于恩诺沙星;对于金黄葡萄球菌的MIC值达到50μg/mL,比恩诺沙星对金黄葡萄球菌的MIC高出33倍,显示该菌对硫酸粘菌素极不敏感,同时表明硫酸粘菌素抗菌谱比恩诺沙星窄。
3 .2恩诺沙星与硫酸粘菌素的联合药敏试验
恩诺沙星与硫酸粘菌素联合用药试验结果显示,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的RC指数均小于0.5,呈现出协同作用,表明硫酸粘菌素对恩诺沙星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其联用后对金黄葡萄球菌的nc值也在0到1之间,呈相加作用,抑菌效果仍有所提高。两药联用呈现较好的协同作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两者的作用机理不一样,并相互影响。硫酸粘菌素首先吸附在细菌细胞璧,结合细胞膜中脂蛋白的游离磷酸盐,使细胞成分(嗓岭和嚓咙)脱逸,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故具有杀菌作用;而恩诺沙星的作用机理是能与细菌DNA回旋酶亚基A结合,从而抑制了酶的切割与连结功能,阻止了细菌DNA的复制,而呈现抗菌作用,也许正是因为硫酸粘菌素引起细胞壁的破损,为恩诺沙星进人细胞内提供了条件,从而导致其抗菌作用明显提高。对于金黄葡萄球菌,两药联合后的抑菌效果仅呈相加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金黄葡萄球菌对硫酸粘菌素不敏感,不能破坏其细胞壁,也就不能为恩诺沙星进人细菌细胞内创造条件。
3.3恩诺沙星与复方恩诺沙星的对比试验
通过对比试验,复方恩诺沙星比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巴氏杆菌的抑制作用都呈现出成倍的增加,分别达到了64倍、16倍和4倍;大大提高了恩诺沙星的抗菌效能;表明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巴氏杆菌的感染性疾病采用恩诺沙星与硫酸粘菌素联用进行治疗时,可减少药物单用时的剂量,并克服恩诺沙星抗菌活性降低的缺点。笔者根据临床上恩诺沙星的法定使用浓度2.5%,从不改变恩诺沙星的使用剂量出发,添加0.5%的硫酸粘菌素以提高其抗菌效果,结果显示硫酸粘菌素对恩诺沙星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由于硫酸粘菌素使用剂量很小(常规为2.5%),有利于降低其毒性和降低药物成本,因此本制剂有必要进行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相关试验,以使其向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