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莉 曾钫 童真(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 510641)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分子侧链上同时带有亲水的酰胺基和疏水的异丙基,使得PNIPA不仅能溶于水,也可溶于四氢呋喃等低极性的有机溶剂[1].化学交联的PNIPA在水中为凝胶状态,当温度升至33℃时其体积突然缩小,呈现出温度敏感性[2,3],可用来开发智能材料,因而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重视.PNIPA的水溶液具有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约32℃[4].低于此温度时,溶液为透明的均相体系;而高于此温度时,溶液因发生相分离而呈乳白混浊状.人们普遍认为该相变是由PNIPA分子链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引起的,并测定了PNIPA水溶液的浊点温度(cloudpointtemperature);但就其浓度和分子量依赖性的结果而言,不同作者的看法是互相矛盾的[4~6].这是因为上述实验所用的PNIPA试样分子量分布都很宽,不能满足测定相图的要求.由于PNIPA分子的表面活性剂特点,至今尚无有效的分级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试 剂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单体,纯度>98%,经苯/正己烷混合溶剂重结晶;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化学纯试剂,经乙醇重结晶;甲醇为分析纯试剂,使用前蒸馏提纯;苯、正己烷、乙醇、叔丁醇、丙酮等均为分析纯试剂,直接使用.
 1.2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制备将 单体NIPA和AIBN按表1组成加入叔丁醇中,分别在55,60℃温度下反应8h,产物PNIPA经减压干燥收集;再溶入丙酮,倒入苯/正己烷中沉淀,以除去未反应单体. 1.3 PNIPA的分级 为了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的PNIPA试样,用逐步沉淀法对D55和D60进行分级.所用溶剂为丙酮,沉淀剂为正己烷或正庚烷,起始浓度为PNIPA/溶剂=1/100(kg/L).将PNIPA/丙酮溶液先升温至设定值(高于室温5~10℃),搅拌下逐滴加入沉淀剂至产生混浊.然后缓慢升温到混浊消失,再缓慢降温至原设定值.在此温度保持约7h,溶液分成平衡的两相:上层的稀相和下层的浓相(凝胶相).取出浓相干燥得到一个级分,而稀相中继续滴加沉淀剂,重复上述过程,得到第二个级分.如此反复可得一系列级分.个别级分较大,溶于丙酮后再次分级. 1.4 PNIPA的表征 用改进型乌式粘度计测定了PNIPA/甲醇溶液在(25±0.01)℃下的特性粘数[η],由[η]计算了各级分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在Waters_150C凝胶渗透色谱仪(GPC)上测定,以四氢呋喃为流动相,温度35℃,用标准聚苯乙烯做标样. 2 结果与讨论 2.1 粘度与分子量 经分级得到D55系列级分9个,D60系列级分12个.部分试样在甲醇溶液中的比浓粘度(ηsp/ρ)对溶液浓度c的关系分别如图1,2所示.由图可见各级分的ηsp/ρ~ρ均呈直线关系,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特性粘数[η].各级分的[η]依沉淀出来的先后次序减小,说明PNIPA试样的分子量随沉淀顺序逐渐减小.直线斜率与[η]也同时减小,由斜率可以求出Huggins常数k′.除个别试样外,k′值都在0.2左右,说明PNIPA在甲醇溶液中是分子分散的.
 由特性粘数利用Mark_Houwink公式[7][η]=2.99×10-2M0.64w(L/kg)可计算各级分的分子量,结果汇总于表2中.由上式也可看到,甲醇是PNIPA的良溶剂,PNIPA分子链在甲醇中呈舒展的无规线团状态,导致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
 2.2 分子量分布 分子量分布反映了分级的效果,分级前D55和D60的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分别为2.7和3.24.图3,4分别为分级前后D55和D60系列试样的GPC色谱图.可以看到,分级后各级分的色谱峰宽度明显变窄,表明分子量分布变窄.以标准聚苯乙烯为标样得到的各级分的重均分子量Mw及分布指数Mw/Mn见表2.可见分级后Mw/Mn减小到1.2~1.5,个别试样甚至低于1.2,说明分级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今后PNIPA水溶液相图的研究提供了必需试样.
 3 结 论 采用逐步沉淀分级法对自由基聚合的PNIPA进行分级,随沉淀剂(正己烷或正庚烷)在PNIPA/丙酮溶液中的比例增大,沉淀出来的浓相级分的分子量逐步降低.此分级方法可以成功地使PNIPA的分子量分布指数由分级前的3减小到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