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钫 童真*‘杨燕银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41) 聚(N-异丙基丙烯酞胺)( PMPAM)水溶液在32℃附近发生相变.光散射l’]、特性豁度12]等研究结果表明,在稀的水溶液中PNI以M的分子链在30一犯℃范围发生coil一globule转变,分子的流体力学半径显著减小.由高分辨核磁共振发现,相变时大分子链的侧基异丙基之间形成了疏水结合.然而,当溶液浓度达到或超过临界交叠浓度。’(overlap threshold concentration,对于非刚性链,其中高分子质量分数w约为0001)时,分子链间存在物理缠结和拓扑缠结.在 前期实验中,我们发现PNIPAM的水溶液在相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类似橡胶弹性的网络结 构l4],形成网络的原因正是聚合物分子链间的疏水结合. 在本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探讨网络形成的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物理交联网络的特性,我们通过PNIPAM水溶液的动态赫弹谱跟踪了相变过程中溶液结构的变化,尝试采用逾渗模型 (P ercolation)来分析转化过程并确定凝胶化点.这样,通过分子链运动状态变化在私弹谱上的表现,揭示相变所带来的微观上分子链相互作用的变化. 1实验 1.1 pNIPAM试样的制备12] 日本Kohjin公司的单体N一异丙基丙烯酞胺(N IPAM)经重结晶后在特丁醇中进行自由基聚合.聚合后的产物采用逐步沉淀分级,取一级分D55-2-IA为试样,光散射法测得试样的重均分子量Mw=174x 10(e4),凝胶渗透色谱法给出Mw/Mn=1.62. LZ PNIPAM试样的勃弹谱测定 采用Rheometri。5 RFS一11型流体豁弹谱仪测定D55一2一IA水溶液的动态戮弹谱.用couette型圆轴圆筒夹具,外筒(cup)直径33.96 mm,内筒(bob)直径32 mm,长度33.31 mm.测试时试样温度采用循环水夹套控制,其控温精度为士0.1℃. 2结果与讨论 2.1 PNIPAM/水溶液线性猫弹性范围的确定 当应变了较小时,剪切模量G仅是时间或频率的函数,与应变本身无关,此时体系呈现出线性勃弹性,现有的高分子私弹性理论大多数也只适用于线性区域.图1为25℃和35℃,试样D55一2一IA在水溶液中的质量分数w为00250时,在角频率。为10 rad/S的正弦应变作用下的复数模量G*曲线.可以看到,在应变不0.3的区间内,无论25℃(相变前)还是35℃(相变后),复数模量G*不随应变变化,呈现出线性豁弹性.值得注意的是,35℃的PNIPAM/水溶液已发生了相变,所以,本文的实验中采用应变)为0.20,以保证在线性范围内,同时又能得到足够大的应力以提高数据的精度.

2.2 PNIPAM水溶液相变过程中凝聚结构的形成 为了探讨PNIPAM水溶液在相变过程中溶液结构的变化,测定了D55-2-IA水溶液(w=0.0122~0.050)相变前(25℃)和相变后(35℃)的动态模量随频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2(a)为相变前贮存模量G‘和损耗模量G即随角频率。的变化.为了便于分辨,不同浓度溶液的曲线沿横轴方向进行了平移,移动因子a在图中给出.在低频区域,G'和G"分别与ω1.9(对ω=0.050的溶液观测田尚过高)和田’”成比例,随着频率的升高,G'对ω曲线出现一极大值而G’却始终单调增加,没有出现平台.较低浓度时PMPAM在水溶液中的运动基本与Rouse和zimm理论相符合,因为存在分子量分布,没有达到理论预测的G’-ω2.而在较高的频率下,G'对ω的斜率更接近zimm理论所预测的2/3.上述结果表明,在25℃时,即使浓度达到w=0.050,PNIPAM水溶液仍为均相的豁弹性流体.随着浓度的升高,贮存模量和损耗模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但都无平衡模量出现,说明没有形成分子间的拓扑缠结网络. 图2(b)为相变后3种不同浓度的D55一2一IA水溶液动态模量的频率扫描.我们也将不同浓度的曲线沿纵轴方向进行了平移,移动因子b也在图中给出.与25℃时完全不同的是,在相当宽的频率区域出现了平台(Plateau),且贮存模量G’高于损耗模量侧,这是溶液中形成了网络结构的特征.上述现象说明,在35℃时PNIPAM/水体系中的大分子链之间相互聚集,形成了物理交联的网络结构,而起交联作用的就是分子间的疏水结合. 2.3 PNIPAM/水体系中物理交联网络的形成过程 为了跟踪相变时PNIPAM/水溶液中网络结构的形成过程,我们将不同浓度的D55一2一IA水溶液以0.1℃加in的速率从25℃升温至38℃,测定了贮存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温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实验的应变和角频率分别为0.20和10 rad/s,以确保在线性范围内.从图可以看出,各个不同浓度的体系,当温度低于32℃时,G'均小于G",表明体系以豁性为主.在犯℃左右,G急剧上升并在33℃左右超过G",同时,已‘出现极小值G‘突变的温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而对于w=0.0122,0.0250和0.050的溶液,G”出现极小值的温度分别为34.0,33.5和32.8℃这种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说明,PM以M溶液中的物理交联网络不是逐渐形成的,而是在相变的瞬时形成的.体系的浓度较高,则形成网络的温度较低,结果表现为G'的突变温度和G"的极小值温度都随浓度增大而降低.此过程具有很好的可逆性和再现性,将溶液冷却后经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升温,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2.4 PNIPAM/水溶液网络形成过程的理论描述 PMPAM/水体系在相变时,由分子分散的乳弹性流体转变成具有弹性网络结构的微凝胶.为了分析转变过程并确定凝胶化点,我们尝试采用de Gennes[6]提出的逾渗模型(percolation).该模型被广泛用来描述无序系统中由于相互连接(interconnection)程度变化所引起的效应在PNIPAM/水溶液相变过程中,当分子链间的物理交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在宏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