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静a 王俊卿b 苏致兴a (a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兰州730000;b兰州医学院 兰州) 甲壳素是一种类似纤维素的生物高分子,而壳聚糖则为甲壳素部分脱乙酰基的产物。壳聚糖具有—NH2,—NHCOCH3基团,较容易改性。N 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均聚物(PNIPA)对环境温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在水中低温溶涨,高温收缩,敏感温度为32℃,可用于药物控制释放[1,2],酶及细胞的固定化[3],蛋白质水溶液的浓缩[4,5]等生物医学领域。接枝共聚反应是对壳聚糖较好的改性方法。本文探索了羧甲基壳聚糖与N 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溶液接枝聚合。研究了引发剂K2S2O3用量,N 异丙基丙烯酰胺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溶剂体积对接枝共聚的影响,并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自制),使用前在石油醚中重结晶。粉末状壳聚糖(自制),脱乙酰度约为90%,其它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360X型FT IR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XD 3AX射线衍射仪(日本岛津)。 1.2 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 在三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粉末状、非水溶性壳聚糖,加入异丙醇和一定量的ω(NaOH)为10%的水溶液,充分搅拌4h,将氯乙酸分5次在1h内加完,升温至60℃恒温反应4h,用冷水冷却,调pH值至中性,放置过夜。将反应物过滤,溶于水中,用丙酮沉淀,沉淀物用石油醚重结晶,干燥,得到黄色固体产物即为羧甲基壳聚糖,产率为50%~60%。 1.3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纯化 将羧甲基壳聚糖溶于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 异丙基丙烯酰胺,通N2气30min,升温至所需温度,搅拌下加入引发剂K2S2O3,恒温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沉淀出不纯的接枝共聚物,过滤。由于N 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均聚物(PNIPA)极易溶于丙酮,不溶于苯,因此,将不纯的接枝共聚物用丙酮抽提48h,取少量抽提液,于其中滴入苯,当溶液不浑浊、无白色沉淀物时,则可认为PNIPA已完全被除去,产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接枝N 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共聚物。 接枝率G(%)=[(接枝共聚物-羧甲基壳聚糖)/羰甲基壳聚糖]×100% 接枝效率GE(%)=(单体/参加反应单体)×100% 2 结果与讨论 2.1 接枝共聚物的温敏性 N 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均聚物(PNIPA)敏感温度为32℃,接枝产物的温敏性为32~38℃,扩大了敏感温度范围更具有药用价值。接枝共聚物的水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由澄清透明水溶液变成白色牛奶状浑浊,敏感温度因N 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含量不同而不同。在澄清透明的水溶液中,温敏性高分子链是伸展的,当温度升高时,温敏性高分子链卷曲,溶解性降低,出现白色乳液状浑浊。 2.2 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2.2.1 红外光谱分析 图1中4种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归属列于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羰甲基壳聚糖发生了NIPA的接枝共聚反应。由于接枝率高达430%,叔酰胺上的CO基团吸收峰既强又宽,—COO-2的吸收峰(1610cm-1)被淹没在1630cm-1之中。

2.2.2 X射线衍射图分析 图2是壳聚糖、羧甲基化壳聚糖、PNIPA及接枝共聚物的X衍射衍射谱图谱。壳聚糖经羧甲基化反应后,其谱图中有尖锐峰,表明有晶态存在;PNIPA有相当宽的“隆峰”,表明是非晶态;接枝共聚物由于接枝率高达430%,羧甲基化壳聚糖中部分晶态显示不出来,因此,表明为非晶态。 2.3 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按下式进行[6]:
 壳聚糖的羧甲基化产物中有部分未反应的—NH2,它可能与羧甲基(—CH2COOH)形成离子性铵盐—NH3+-OOCH2—,从而增加了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此盐在水溶液中可离解:
 因此,它并不影响在氮原子上发生的接枝反应。接枝共聚反应是由于—NH2和S2O2-8(引发剂)之间形成过渡态络合物,并产生>N·自由基和·OSO3H自由基,从而引发接枝共聚反应和均聚反应[7]。其反应历程示意如下:
 2.4 影响接枝反应的因素 当温度低于60℃时,需16h以上才出现白色混浊。高于90℃时,溶剂蒸发大,体系不稳定。在60~90℃之间,随着温度增加,产生自由基增多,引发单体接枝共聚物增多(图3),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接枝率和接枝效率虽然增高,但由于氢键作用增大,产物的水溶性不好。70℃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水溶性都很好,因此,以70℃为最佳反应温度。

当溶剂量小于15mL时,体系粘度太大,无法反应。随着溶剂(水)量的增加,接枝率与接枝效率下降(如图4所示)。因此,水用量为15mL。随着单体用量的增加,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增加,但增加的趋势不同(图5)。接枝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逐渐趋于平稳,接枝效率在达到极大值后开始下降。随着单体量的增加,体系粘度增加,单体向接枝链自由基扩散受阻,同时N 异丙基丙烯酰胺均聚反应增加,使得接枝效率下降。因此,单体最佳用量为1 5g。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都增加,当引发剂为10mg时,达到极大值。这是因为过量引发剂使体系产生过多的单体自由基,除参与接枝反应外,还发生均聚反应,因单体总量不变,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下降(如图6所示)。因此,引发剂最佳用量为10mg。

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接枝率与接枝效率均增加,一定时间后逐渐趋平(图7)。因此,取反应时间为2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