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旺顺1 王晓琳2 黄 健3 余学海3 1.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09; 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 100084; 3.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北京 210093 膜的有效电荷往往来自于溶液的离子吸附或膜微孔材料自身拥有的诸如羧基、氨基、磺酸基等官能团的解离[1~3].膜表面的固有电荷及电势对膜的分离性能有着决定的影响,因此考察膜的带电性质对于理解膜的传递和吸附现象有实际的意义.然而实验分析手段的缺乏,导致在水溶液介质中对多孔材料进行直接表征变得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人们通常采用动电实验法表征多孔材料的带电性质[4~9],其中之一就是流动电位法.Fievet等[9]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流动电位法是研究多孔荷电膜动电现象的一种较为适用的方法.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是一种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具有较低的临界溶解温度(LCST)或浊点.在LCST附近,环境温度发生微小的变化,PNIPAAm就会发生可逆的、不连续的体积膨胀或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体积相转变.根据上述特性,可将PNIPAAm设计成分子开关,制成水凝胶膜或接枝膜,用于酶、蛋白质等的富集或分离等分离领域,成为近年来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10,11].到目前为止,对PNIPAAm的研究大多致力于其体积相转变理论和应用等研究,而PNI PAAm在电解质溶液中可能表现出的动电现象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等离子体接枝法制备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聚乙烯(NIPAAm-g-PE)微滤膜,运用X射线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FT-IR)对NIPAAm-g-PE微滤膜上PNIPAAm接枝链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并进行NIPAAm-g-PE微滤膜的纯水透过实验和流动电位实验,考察膜的透过通量及膜表面电位及电荷随着温度的变化关系. 1 流动电位法及其模型 膜的流动电位是重要的膜动电现象之一.当电解质溶液在外压Δp作用下流过多孔膜时,膜两侧就会相应地产生电位差ΔE,所谓膜的流动电位(υ)就是通过膜的净电流为零时膜两侧单位压力差所产生的电位差[3,5]. υ=d(ΔE)/d(Δp)(1) 因此膜的流动电位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定得到,它直接反映了膜微孔表面附近有效电荷的分布信息.根据Helmholtz-Smoluchowki方程[5],可以推算膜的表面zeta电位(ζ). ζ=(ΔE/ΔP)λη/(ε0εr)(2) 式中λ,η是溶液的电导率和粘度;ε0,εr是真空介电数和溶液相对介电常数,而膜表面的ζ电位与电荷度(σ)的关系可以用Gouy-Chapmann方程表示[2]. σ=ε0εrζ/κ-1 (式中κ-1是Debye长度,反映了扩散双电层的扩层厚度,κ-1的表达式如下[3].
 式中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I为离子强度.
 其中,ci为离子i的浓度,mol/L;zi为离子i的价态. 2 实验部分 2.1 接枝膜的制备实验 采用管式聚乙烯(PE)微孔膜(由日本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提供)作为基材膜,膜管内外径分别为2.0mm和3.0mm,孔隙率为0.7,膜平均微孔径为0 25μm.等离子体发生装置采取电容耦合式,最大输出功率200W,频率13.56MHz;接枝实验用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单体,由日本和光化学株式会社生产.接枝膜的制备分两步进行:第一步,PE微滤膜称重后放入内径为2cm、长15cm的管式玻璃反应器,将系统抽真空后注入氩气,再抽真空.这样反复3次,抽真空至3Pa.然后,用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对PE膜进行照射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功率为15W,处理时间60s;第二步,立即将一定体积(20mL)的经预先去除空气、质量浓度30~100g/LNIPAAm水溶液切换进入反应器中,并使PE膜浸渍在NI PAAm水溶液进行接枝反应.整个反应过程控制在60℃,并通氩气保护进行.反应进行一定时间(20h)后得到NIPAAm-g-PE温敏性接枝微孔膜.取出接枝膜,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并且浸泡48h,以去除未反应的单体和可能生成的均聚物,然后在50℃真空烘箱中烘干、称重.最后将接枝膜浸泡在0.00mol/L的KCl溶液中低温保存.膜的接枝率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接枝率=(接枝后膜质量-接枝前膜质量)/接枝前膜质量×100%(6)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验所用纯水为反渗透-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去离子水. 2.2 接枝膜的结构表征 2.2.1 XPS分析 在NIPAAm-g-PE温敏性微孔膜上切取样品,置于去离子水中浸泡使其接枝物充分溶胀后,分别在50℃及冷冻状态下真空干燥,对膜样品的外表面进行XPS分析.所用X射线电子能谱仪的型号为VGESCALBMK-Ⅱ,激发源为MgKαX射线,工作电压12kV,电流20mA,光子能量1249eV,分析室绝对压力1.3×10-5Pa,电子掠射角45°. 2.2.2 FT-IR分析 用超薄切片机沿NIPAAm-g-PE微滤膜的剖面方向切取膜超薄片样品,对膜的剖面结构进行FT-IR分析.红外显微分析系统由Nicolet公司NAGNA550傅立叶—红外分析仪和Nikon公司Nic-Plan显微镜组成. 2.3 流动电位及透过实验 实验装置示意图见图1.膜面积为6.28×10-4m2,实验采用浓度1.0mol/m3的KCl水溶液,温度范围控制在10~45℃,操作压力范围控制在0~0 05MPa.料液通过膜器后循环回到料液槽,在不同温度和压力差条件下,采用Ag/AgCl可逆电极测得膜内外侧的电位差(ΔE),并采用称重法测得所定时间内透过膜的水溶液重量,从而算出膜的流动电位和水通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的水溶液透过量,采用J表示).
 3 结果与讨论 3.1 NIPAAm-g-PE温敏性微孔膜的制备 接枝聚合机理为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12],用等离子体照射PE微孔膜表面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的量则由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功率和照射时间决定.影响接枝聚合速率的因素还有接枝单体浓度和接枝聚合时间等.表1表明了接枝率与单体浓度的关系.由表1可见,随着单体浓度增大,接枝率增加.因为在反应温度一定时,单体浓度增大,扩散至链自由基的NIPAAm单体分子数增加,链增长加快.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体系中的单体浓度控制接枝率的大小.
 3.2 NIPAAm-g-PE膜的结构表征 图2是NIPAAm-g-PE温敏性接枝膜(接枝率6.2%)外表面的XPS谱图.400eV处的N1s峰表明了—NH—基团的存在,说明接枝膜的表面有PNIPAAm分子链.此外,在冷冻状态干燥的膜,N1s峰的N/C的比率为0.033,而在50℃下干燥的膜,N/C的比率为0.025.因为XPS分析给出的信号小于5nm的深度,所以该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LCST时,极性的酰胺基团倾向于暴露在外侧;当温度高于LCST时,酰胺基团则倾向于被非极性的主碳链包裹.由此可以解释PNIPAAm接枝链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在LCST附近发生亲水性向疏水性转变的原因.图3是NIPAAm-g-PE温敏性接枝膜(接枝率3.4%)和PE原膜剖面的距膜外表面约50μm处的显微FT-IR分析结果.与PE原膜相比,接枝膜存在两个特征峰,1650cm-1处为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550cm-1处为N—H弯曲振动与C—N伸缩振动偶合峰,表明等离子体接枝法可以在微孔膜表面接枝上PNIPAAm,并能使PNIPAAm接枝链深入膜孔内部[13].



3.3 NIPAAm-g-PE膜水通量的温敏性 图4反映了操作压力0.02MPa条件下PE原膜和NIPAAm-g-PE温敏性接枝膜(接枝率6.2%)的水通量随温变的变化趋势.由图4看见,PE原膜的水通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线性增大,当温度从30℃升高到33℃时,PE原膜的水通量由5.31×10-8m3/m2·s增大到5.64×10-8m3/m2·s,其比值仅为1.06倍;而温敏性接枝膜在温度低于LCST时水通量很小,而且随温度的变化较小.说明膜孔几乎处于关闭状态,但在LCST附近,水通量随温度的升高急剧增大,当体系温度从30℃升高到33℃时,水通量从5.03×10-9m3/m2·s增大到2.55×10-8m3/m2·s,其比值高达5.07倍.说明膜孔迅速张开,当温度进一步上升时,接枝膜的水通量随着温度的上升斜率与原膜的相同.PE原膜的水通量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的原因是由于温度的上升导致溶液粘度减小,从而使得流过膜微孔的流动阻力下降.温敏性接枝膜的实验结果表明,PNIPAAm接枝链的性质类似于PNIPAAm水凝胶,在LCST附近发生了体积相转变.当温度低于LCST时,PNIPAAm接枝链与水分子发生氢键作用,使接枝链处于水合状态,表现为接枝链的伸展,膜孔关闭,因而水通量很小.当温度高于LCST时,接枝链的疏水性使其处于收缩状态,膜孔张开,水通量迅速上升,并随温度变化呈粘性流动. 3.4 NIPAAm-g-PE膜的带电性质及其温敏性

图5是不同温度下PE原膜和NIPAAm-g-PE温敏性接枝膜(接枝率6.2%)膜两侧电位差(ΔE)随压力差(Δp)的变化关系图.膜两侧电位差(ΔE)随压力差(Δp)的增大呈线性变化,根据其直线斜率即可算出对应的流动电位.由图5可见,PE原膜与温敏性接枝膜的流动电位都为负值,并且绝对值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是PE原膜的流动电位随温度的变化缓慢.而温敏性接枝膜,虽然在温度低于LCST时,流动电位绝对值很小且随温度的升高继续增大,但变化又趋于平缓.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算出的流动电位,运用前面陈述的方程(2)和(3)可以先后计算得到膜微孔表面的zeta电位和电荷密度.方程(2)和(3)的应用范围为κa 1[8],a为膜孔半径.25℃时0.001mol/L的KCl水溶液中离子的Debye长度κ-1约为9.6nm.本实验所用PE原膜的孔径为250nm,运用方程(2)和(3)时不需要考虑双电层迭加的影响.图6和图7分别表明了PE原膜和NIPAAm-g-PE温敏性接枝膜(接枝率6.2%)的微孔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两种膜的ζ电位都为负值.由图6可见,PE原膜的ζ电位的绝对值随着温度的升高线性增大,但增大幅度较小,ζ电位为负值可能是由于膜材料本身性质和溶液中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温敏性接枝膜当温度低于LCST时ζ电位接近于0,当温度高于LCST时,ζ电位的绝对值急剧上升,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继续增加. 体系温度低于LCST时,接枝膜表面及膜孔表面被亲水性的PNIPAAm覆盖,ζ电位接近于0,表现为非荷电亲水膜的性质.体系温度高于LCST时,PNIPAAm接枝链收缩,膜及膜孔表面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Jacobasch[4]研究了KCl溶液中几种聚合物的ζ电位,结果表明疏水性表面更有利于阴离子的吸附.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通常比阴离子更容易发生水合作用,因而,阳离子保留在水溶液中的可能性大,阴离子则更容易被吸附于疏水膜的表面.NIPAAm-g-PE微滤膜是非荷电膜,膜基质与PNIPAAm接枝链均没有可离子化基团,如果没有外来电荷的作用,接枝膜应基本显电中性.然而,接枝膜在LCST以上的ζ电位为负值,可以认为是由于疏水性的PNIPAAm接枝链选择性吸附电解质溶液中的Cl-1造成的.图7所示的PE原膜和NI PAAm-g-PE温敏性接枝膜的微孔表面电荷密度结果同样表明了上述这种效应.
 4 结论 (1)XPS与FT-IR的实验结果表明,用等离子体接枝法可以在PE微孔膜的外表面及膜孔表面接枝上PNIPAAm. (2)XPS实验结果还表明,在LCST以下,PNI PAAm接枝链的酰胺基团倾向于暴露在外侧,在LC ST以上,酰胺基团侧倾向于被非极性的碳链包裹. (3)透过实验结果表明,PNIPAAm接枝链起到了膜孔开关的作用,在LCST上下,接枝膜水通量发生了非连续性的变化,说明NIPAAm-g-PE膜具有温敏性. (4)动电实验结果表明,NIPAAm-g-PE膜的ζ电位在LCST以下接近于0,在LCST以上,ζ电位和电荷密度的绝对值急剧上升,并且随着温度升高继续增加,说明接枝膜的带电性质也具有温敏性. 符 号 说 明 a:膜孔半径,m ci:离子i的浓度,mol·L-1 ΔE:膜两侧电位差,V F:法拉第常数,=96485C·mo l-1I:率子强度,mol·L-1 Δp:膜两侧压力差,Pa R:气体常数,=8.314J·mol-1·K-1 T:绝对温度,K zi:离子i的价态 ε0:真空介电常数,=8.854×10-2C2·J-1·m-1 εr:溶液相对介电常数,=78.303 ζ:zeta电位,V η:溶液的粘度,Pa·s κ-1:Debye长度,m λ:溶液的电导,S·m-1 υ:膜流动电位,V·Pa-1 σ:表面电荷密度,C·m-2
|